很多喜歡駕駛的車主都對這個問題比較好奇,因為很多老師傅都會這樣建議;理論上這種建議單純從減磨的角度分析確實不算錯,因為機油有「黏溫性」的概念。但從發動機的制造工藝的角度,綜合行駛里程與真實駕駛習慣而言實際沒有必要性。
設計制造發動機的工程師們會有更全面的考量,對機器的轉速進行限制,這就是對異常磨損的限制。
機油的「黏溫性」是個很好理解的概念,所謂機油指的的是engine oil?發動機潤滑油,變速箱是則是ATF(ATO標準也可以);潤滑油具備黏性隨著溫度變化的特點,標準如下。
溫度降低粘度升高溫度升高粘度降低發動機在運行過程中的溫度會逐漸升高,那么機油的粘度當然也是在線性的變化;所以機油就必須具備一個“中和”的標準,也就是低溫運行時粘度不會過大,高溫運行時粘度也不應該過低。以此才能保證冷啟動時僅要幾秒鐘即可形成有效潤滑,而且運行時不會明顯動力――升級粘度標準最大的影響實際是熱車過程。
機油實現對發動機各個部位潤滑的方式是不同的, 比如最重要的活塞氣缸的潤滑依靠的是飛濺噴射;機油噴射到缸壁上之后由活塞環上行時布油,但在布油之前機油會在重力的影響下而流動。
機油的粘度低于建議標準則流走的部分多,剩余的機油刮平后形成的油膜厚度不足以滿足潤滑;反之機油粘度過高則會造成活塞要擠壓過量的機油,這一過程會損耗發動機的扭矩,說白了就是動力會變差。冷啟動時的機油粘度本就偏高,如果再刻意升高粘度會怎樣呢?
02高溫粘度
理論上是提高機油的粘度之后,在高溫環境中可以形成更有效的潤滑,但是仍舊沒有理由去刻意提升!因為內燃機的運行溫度是相對恒定的,以防凍冷卻液為基礎的水冷循環系統在持續運行,溫和的駕駛也得讓冷卻液溫度升高到90℃以上,激進的駕駛也不能升高很多。
假設某臺發動機的設定溫度在100℃左右,溫和駕駛與暴力駕駛的差值最多10-20℃;這對于機油的高溫黏性標準的影響,至少會在能有效減磨的范圍內。影響潤滑效果的是機油的黏性,影響黏性的是內燃機的運行溫度,水冷系統有效控制了溫度;所以并不用擔心暴力駕駛會加速磨損,只要水溫穩定在中線即可。
問題:家用代步汽車每年的行駛里程能有多少呢?
怕是能開到五位里程數的車輛都很少。其中即使有部分司機習慣于暴力駕駛,但也只是偶爾會將轉速拉升到紅線區而已,只要不“突破”轉速表的顯示轉速就會在合理的磨損范圍內――轉速是突破不了的,因為超過設定標準就會斷油保護。
雖然不能否認行駛轉速越高則磨損越大,但此類車輛的平均轉速其實也很低;以這個標準駕駛汽車,內燃機仍然會有幾十萬公里的正常使用壽命。
對于年均不足一萬公里,多一些也不過兩三萬公里的家用汽車而言,車輛用上一二十年也不用擔心機器磨損導致報廢,有多少車主能把一臺車開上十幾年而不換車呢?想一想還有沒有必要為了減磨而升高機油粘度,同時面對衰減的動力與升高的油耗吧。